• <td id="mm4mm"><rt id="mm4mm"></rt></td>
  • <noscript id="mm4mm"></noscript>
  • 網站標志
    當前日期時間
    當前時間:
    自定內容
    掃碼安裝app
    自定內容
    手機版
    自定內容
    圖片
    文章正文
        【金融研究】從“雞肋”來源,淺述銀行信貸客戶們的傳統生意,是守是舍?
    作者:王會林    發布于:2020-07-14 15:42:37    瀏覽 (6173)
    摘要:2020年開春的一場新冠疫情,好像時光定身術,把人們前行的腳步滯留在關門歇業的年關里,直至今日,已持續半年有余,本就“雞肋”般的傳統生意,大多還是半開門戶半休閑,天天都在吃老本。銀行的流水中,明顯的是每天出大于進。而市場上,清淡的人群,極少的顧客,經營戶一月二月不開張,沒有訂單,亦沒有了任何收入,每天依舊還要墊付各種費用開支,無計可施,也就只能眼巴巴地坐吃山空。

    從“雞肋”來源,淺述銀行信貸客戶們的傳統生意,是守是舍?
    文/王會林


          2020年開春的一場新冠疫情,好像時光定身術,把人們前行的腳步滯留在關門歇業的年關里,直至今日,已持續半年有余,本就“雞肋”般的傳統生意,大多還是半開門戶半休閑,天天都在吃老本。銀行的流水中,明顯的是每天出大于進。而市場上,清淡的人群,極少的顧客,經營戶一月二月不開張,沒有訂單,亦沒有了任何收入,每天依舊還要墊付各種費用開支,無計可施,也就只能眼巴巴地坐吃山空。

     

     


          從眾多的銀行信貸戶資料分析,說起生意,儲戶們都是人人搖頭,愁眉不展。有些難以維持的門店都已關門罷業,娛樂、飲食、建材,乃至運輸交通等許多行業還在空守中等待觀望。社會上失業、閑坐的人比比皆是,外出打工人員明顯減少,加之天有不測風云,使人們產生了恐慌的心理,本就光彩泡沫掩蓋下的岌岌可危生活,一下子打破了幻想與迷惑,顯露出大眾真實的生活面貌,就如總理披露的那樣:“中國還有6億月收入不到1000元”,疫情的沖擊,是普通老百姓的口袋越來越癟,加之網絡、直銷、廠銷的擴大,傳統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。
          在中國改革開放后,國家大力推廣市場經濟,提倡全民經商,不是有句順口溜,“十億人民九億商,還有一億在跳舞”,三十年過去了,流入銷售行業的家庭和人,更是數不勝數,因為門檻很低,沒有文化要求,諸如地攤經濟那樣,方便易行。記得有篇文章報道,國家有三分之一的產業工人,下崗后進入了流通行業,目前,做市場銷售的人員要占國家整個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,算一算,全國14億人口,不就近6億人在流通領域混飯吃嘛!如今,不管是銷售員還是信貸客戶,都是靠賣貨吃飯,養活一家,而疫情之后,半年沒有業績,哪來救濟的神仙??!
          故而,本來就“雞肋”般的傳統生意,各行各業的信貸客戶,他們是最辛苦的一線工作者,沒有休息日,沒有節假日,沒有“八小時固定制”,起早貪黑,不擇條件,不講付出,只要有一點“延口殘喘”的湯汁,大家就會蜂涌而上。其實,現實的生活中,做產品銷售或開店經營(通常我們叫老板)是一種最尷尬而沒有門檻的職業,從銀行信貸的資料看,許多個體經營戶并不等于有錢人,做一個小店的經營者,每天事必躬親,披星戴月的苦干、計算,往往辛苦一年,到頭來發現自己還是在生死線上掙扎,賺到的只不過是幾聲“老板”的虛名和一疊發愁的賬單;做一個實業家吧,把辛苦半生的積蓄全部投入,戰戰兢兢,每天如履薄冰,面對失敗和恐慌,日夜兼程的思考與彷徨,等待你的只是夢中有錢人的日子,千萬別被影視劇的迷惑而認為商人的錢最多最好賺。經常我們提倡保護個體經營戶,他們尷尬的職業,是我們銀行信貸的主流,也是扶持發展的潛在戶,他們往往看似有錢,而身上無錢,通常人前風光無限,人后心痛傷感。古舊的三教九流觀念,現實之中,人們大多很樂意看到商賈的敗落,認為他們不勞而獲,從中趨利,卻忽視了他們的付出,他們的辛勞,他們的風險,特別是文藝作品的影響,通常都是官商勾結,而沒有人去描述真正弱勢的個體經營戶,但社會的流通者,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靠力氣吃飯,靠誠信生活,能夠一邊罵著老板的為富不仁,而一邊享受著老板提供的免費午餐的人,大多卻是社會的上層人,因為他們生活在無憂無慮的“管理”階層,真正的老百姓煙火已經不在他們的法眼里了。

     

     


          昨日,與幾個生意伙伴喝茶聊天,大家一致認為,疫情過后,市場的人流明顯發生了變化,如今,在信息快速傳播和電商廣布的“繁盛”時代,傳統的店鋪經營,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,不管身在那個行業,市場的透明化,產品的同質化,同行的密集競爭,互聯網的無孔不入,使大部分固守傳統觀念的銀行信貸戶,生意越來越難做了,到了是守還是舍的抉擇時期。繼續艱難地維持,只會一條胡同走到黑,沒有希望,沒有保障,也不會有新的轉折,根據不同的人,只是堅持的時間長短而已;放棄轉產吧,又心有不甘,自己在熟悉的行業摸爬滾打多年了,人力資源和成熟的思路,都沉浸于此,誰能輕巧地說一聲,放下,就能放得下呢!
          沉浮商海,原本就是在產品與顧客之間,尋求微薄的利潤差,現在,一切透明化了,底層的銷售商,卻看不清遠方的道路,也無法預測自己生存的行業,明天會有什么樣的變化。因此,現在許多人和專家,都把經營商鋪,比做餐食“雞肋”,其意就是:看似有肉,實則“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”。
          “雞肋”一詞,本源于漢中??催^《三國志》或者《三國演義》的人,都記得這一段:公元219年,“挾天子以令諸侯”的曹操,親率十萬大軍,來到漢中,駐扎于斜谷界上,與蜀漢政權爭奪漢中屬地,但由于天氣、地勢、將帥等原因,雙方膠著很久,曹操在進退兩難之時,部將夏侯淳請令:今晚口令是什么?曹操看見剛才廚師送來的雞湯中有雞肋,便隨口回答:雞肋!
    而聰明博學的行軍主薄楊修,聽到口令,從字面上為他人解析:“雞肋,食之無肉,棄之可惜。今曹公,進不能勝,退恐人笑,在此無益,不如早歸?!?/span>

     

     


          按理來說,這也是楊修的先覺先察,后來也得到驗證,但曹操不喜歡別人揣測他的心思,就依“擾亂軍心”的莫須有罪名,把楊修給殺了。 而“雞肋”的典故,從此流傳,給漢中的歷史多了一筆濃彩重墨。多時間,我們都在引用這個成語,但很少有人記得這個故事就發生在1800年的漢中, 我們打造“兩漢三國”的古城歷史,就是要有這樣人人皆知的真實內容,給它賦予新的解析。
        回顧歷史,姑且不論孰對孰錯,不管是楊修的“聰明反比聰明誤”,還是曹操的嫉妒恨,那都是紛紜中的小小浪花。但衍生、流傳的文化,一直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,“雞肋”者,泛指“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,但又不忍舍棄的事情”。我想,每個人的人一生,都會有這樣的經歷,就看最后的選擇是什么。
          楊修是典型的知識分子代表,先察預知,言語多于行動,沒有把控好自己的能力和位置,枉負了一身才華。凡知識要用對地方,聰明要對合適的人,才能成就一番事業。
          人生如意事,不會過八九,每個人的一生,都不容易。只有少數人,面對“雞肋”的事情,做出決擇,敢于直面生活,最后成為了贏家。就像曹操那樣,有進有退,調整心態,從頭再來,總有一天,天下終會收入他的囊中!
          回到現實的生活,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,是誰都始料未及的。從按需供應到市場經濟,再到互聯網時代,一切好像在做夢。傳統的生意,造就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,也導致了貨物的魚目混雜。在紛亂的市場競爭中,做一個良知的人,若想“魚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!
          現在,生意難做,人更難做。我們只有宏觀上忍受,微觀上努力,腳踏實地,不再好高騖遠,從產品質量、從服務細節,樹立自我口碑,打造品牌形象,在日益縮小的傳統生意市場中,分一杯茍活的殘湯,還是永遠會有的!人生,本就是一種承受,一種壓力,開心生活也罷,負重前行也罷,沒有誰的一生會一帆風順,只有不斷地激勵自己,適應時代發展,在合適的時代干適合自己的事情,就算是“雞肋”也罷,且行且珍惜!

     

     


          【作者簡介】地板老王,本名王會林。工科男一枚,但酷愛文字。每每業余,以品琢文字為樂 ,感懷人情世故,研磨名山秀水。時有文字從筆端流出,若有二三佳句,視為寶物,做狂放狀,戲之,琢之,樂之!

     

    瀏覽 (6173) | 評論 (0) | 評分(0) | 支持(0) | 反對(0) | 發布人:王會林
    將本文加入收藏夾
     
    漢中市銀行業協會【官方網站】 地址:漢中市漢臺區天漢大道郵政大酒店5層    國家工信部備案號:陜ICP備2023000439號    陜公網安備 61070202000324號
    国产精彩视频精品视频精品|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丁香五月|亚洲人成在线中文无码毛片|国产AV综合久久久
  • <td id="mm4mm"><rt id="mm4mm"></rt></td>
  • <noscript id="mm4mm"></noscript>